李達義老師提到,【摩登時代】這部電影有極重要的歷史意義(讓觀眾看到30年代經濟蕭條造成的失業和勞工問題),其實電影就是最好的歷史教育。老師在巴黎生活的時光,常在巷弄間發現小店裡在播放電影--像穆勒藝文這樣的空間,有很多上了年紀的人,持續看經典舊作。但是台灣人很少回頭去看這些經典老片,即便有很多影展,最賣座的永遠是日本的新片,這樣往往只是一時風潮,很多年輕人出了社會就不再看影展。電影文化應該是深植於生活之中的,而經典老電影也有重新發行的價值。
卓別林自1914年創造Charlie這個流浪漢,至1936年結束,是影史上非常獨特且重要的一個角色。除了為低下階層發聲之外,也打破一般三幕劇當中,“主角會排除困難,得到某些東西”的定律。
三幕劇:從主角的正常生活,發生變化,到達無法回頭的轉捩點,經歷一連串衝突後,推上最高潮,最後獲得解決。這是電影讓觀眾從劇情當中獲得救贖的方式。在現實生活中,我們犯了錯往往不知如何彌補,多數是沒有補救的機會,但是電影裡的主角可以,他雖然是好人,但跟我們一樣也會犯錯,從這裡觀眾就對他產生認同,並且跟著懺悔,然後跟著主角歷經很多事情,隨著他緊張難過或是高興,在最後排除萬難,彌補錯誤、獲得某些東西的時候,觀眾也彷彿得到救贖一般。這也是隨著宗教的力量在現今社會相對薄弱,而電影工業興盛所形成的現象。
而 Charlie打破了這些慣例, 他總是從電影一開始就一無所有,卻在影片結束時仍然一無所有,成為影史上的經典,永遠帶著拐杖的流浪漢。
我們也從影片當中看到,30年代的工廠反映出的經濟問題。我們從歷史課本當中讀到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,是1914年6月28日,塞爾維亞族學生開槍打死奧匈帝國王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。而事實上,這是導火線,真正的原因還是跟資本主義的經濟殞落有關。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降,隨著貿易發展蓬勃,商人累積大量財富,使工廠林立,卻衍生出更多經濟問題,進而醞釀戰爭。
※以上紀錄可能有疏漏或錯誤之處,敬請指正,謝謝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